「泸州」古蔺县二郎镇:防疫不松春耕忙
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位于古蔺县东部,赤水河左岸,地处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域,这里是郎酒的故乡,是古代川盐入黔的重要集散地,更是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主战场之一。
近年来,二郎镇深入实施古蔺县“酒业强县”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实施“以酒兴旅、以旅促酒、农旅融合、富民增收”发展战略,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构建“1+2+4+N”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推进高粱产业一体化发展,坚持“两河两路、两片万亩”总体布局,奋力建成二郎万亩高粱产业长廊,推动郎太经济片区成为泸州“南翼”核心增长极。
“苗好三成收,秧好一半功”,二郎镇复陶街社区的高粱秧苗大棚内一片绿意盎然,合作社育秧基地,社员一派繁忙,一个个育秧盘整齐地摆放在大棚内。一大早,搬运秧苗的村民络绎不绝,有的推着板车、有的骑着三轮车、更有的开着小汽车全家出动来搬运,好不热闹,高级农技师雷翔表示“2022年,二郎镇始终把高粱大豆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坚持“两河两路、两片万亩”总体布局,大力发展大豆高粱种植,同时通过邀请农业技术专家“线上+线下”开展技术培训,推进“农技员下乡”行动,农技员分片包干开展技术指导工作,保障大豆高粱种植‘软件’‘硬件’双在线。”
乡村年久竞农务,秋歛春耕恐失时。“哒哒哒哒哒哒.........”一台旋耕机正在田间忙碌,本想上前用相机记录下它在田间工作的“英姿”,但看起来平平整整的土地,却给我“使绊子”,软绵绵的土地害得我好几次差点摔倒。“你可不要小看它,它每个小时可以翻五六亩的地,翻过的土地都像你踩到的这样软,种植高粱和大豆,可帮了我大忙呢。”雷亮是鱼塘村种植大户,更是致富带头人,一个人就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种植高粱。今年,二郎镇将在全镇17个村(社区)种植高粱3.3万亩,种植大豆1万亩,带动高粱种植户6200余户。
“今年的春耕备耕生产,没有因为疫情打乱节奏,搭建的农业“种产销一体化”新模式,解决了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群众的生产热情自然就高了。”少数民族干部、二郎镇人大专职副主席杨芳表示,二郎镇始终以助农增收为目标,深挖高粱产业潜能,聚焦产品销售难问题,成立“政府+企业+乡贤+致富带头人”的农副产品“帮销团”,助力产销对接,积极对接郎酒厂公司与村集体公司签订订单式种植收购协议,示范村按照高于市场价格的收购价,到户开展高粱发展和收购,从根本上解决种、产、销问题。
在严格疫情防控下,春耕亦能抢出好农时。2022年,二郎人仍将珍惜机遇、珍惜春光、珍惜信任,扎扎实实,埋头苦干,将二郎镇高粱大豆产业做大、做强,奋力开创我镇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助推全县酱酒产业突破“千亿产业,百亿税收”目标。
(胡岚)
我眼中的古蔺“名人”录
原创 廷小果 落月摘星楼
我眼中的古蔺“名人”录(二)
文/廷小果 编辑/落月
在古蔺人嘴里出现的这些所谓名人里,有正能量满满的,有造福于家乡人民的,当然,也有靠旁门左道出名的,也有天生残疾被旁人调侃而出名的,有的人哪怕离去多年,但功绩却被家乡人民口口相传,影响一代又一代,也有那种靠着某一件事突然出名,吸引无数眼球,却如天边划过的流星,昙花一现般的瞬间靓丽,很快被人遗忘……
今天出场这几位,基本都属于江湖里,社会上容易被拿出来调侃的人士,不管这个能量正与不正,起码在我这一代人的记忆里,他们的名字,基本都长期出现在那个年代的古蔺人嘴里。岁月变迁,有的人我依稀还记得他们的样子,偶尔也出现在我的回忆里,无聊的工作能让我有时间在字里行间去找一找小时候的记忆……
于宝生;据说这个是古蔺最早的富二代,生下来就属于天生痴呆,要不是地主家庭,早就可能饿死街头了,由于神叨叨的天天在街上出洋相,上街走到下街,下街又走到下街,口中还念念有词,以至于古蔺人在骂别人做傻事的时候都喜欢带上一句;你够日是于宝生呀……这个人有点神奇,只要他发病了,在街上骂人的时候.第二天,古蔺肯定某一家要有人去世……时间久了,古蔺人都习惯叫:神算子于宝生……
王心兰;一个悲剧故事里的女主角,德耀人,丈夫邮电局的职员,意外身亡,儿子去顶替,结果没多久儿子也摔死了,于是,可怜的王心兰疯了,我依稀记得她总是短头发,军装,胸前别着毛主席像章在街上穿来穿去,偶尔发病了也会赤裸着身体在街上做广播体操,我见过一次她拿砖头往人群里扔,吓得我每次看到她我都躲的远远的……如今想起这个可怜的女人,我有点替她感到悲催,一个中年女人,丈夫和儿子相继离世,这个打击确实让人唏嘘叹息……
罗秀中:这个长着娃娃脸的岁月神偷,没人知道他的年龄,一张娃娃脸就是最好的掩盖,矮矮的就像小孩一般,没人知道他是扒手,技艺高超,常常犹如大款一般在馆子里大快朵颐,一看到这个情境,大家都知道他得手了,我诧异的是他的抗揍能力也是非常人可比,偶尔失手被人逮到现场,肯定是一顿胖揍,常被打的死去活来,我见过的,真的下狠手打呀,第二天,他神奇般的又出现在车站,街头热闹的地段开始“辛勤”的工作了。实在无法想像昨天这家伙才被打的死去活来的好几次……不知道这位岁月神偷是否还在人世,如果在,我想,在扒手界,他算是教授级别的扒手了,光靠徒子徒孙的进贡这日子也是滋滋有味吧……
于赤鱼:这个前半生极度有前瞻性的弄潮儿,确实有过人的神奇之处,他是地理老师,上课从来不带课本,直接可以叫学生把地理课本翻到第几页,侃侃而谈,就像地理课本里的内容像他写的一样。下海后,先搞装潢裱褙,后又搞房地产开发。第一桶金赚的盆满钵满,可是,最后得了个非法集资的罪名锒铛入狱三年,后来逐渐消失在古蔺人的视野里……突然有一天,这位大爷突然又出现在古蔺的江湖上,轰动武林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年过五旬的这位大爷不知在哪里忽悠来一个二十不到的小姑娘而且居然就要结婚,而且大号是中华,吹牛逼婚礼现场要请来奥巴马,普京,默克尔等等,我总觉得这大爷的脑袋已经被卷帘门挤过似的,常常一身雪白的西服,红领带,黑的发亮的皮鞋,跟电影里特务接头似的逛荡在古蔺这个码头,不出名才怪……
刚刚回忆这几位在老古蔺人的生活里绝对是一个年代记忆,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是今天的回忆,是古蔺人聚会时的一个话题当然,也是我回味孩提时代抹不去的那些如电影胶片的回放……
作者简介:廷小果,七一年生人,九八年在北京唱歌至一零年,一零年后进入北京佳龙集团做酒店管理公司总经理,一七年十一月由于母亲逐渐年迈,便回到泸州洁阳物业管理公司工作……作者文选:《家乡篮球的记忆》《我眼中的古蔺“名人”录(一)》《人生已经立秋》。
作者风采:
秦巴美好江山,携手与您共创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