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景区快讯 >武汉长江大桥,全省第40座、武汉第12座 我省投资规模最大长江大桥动工

武汉长江大桥,全省第40座、武汉第12座 我省投资规模最大长江大桥动工

2022-11-23 08:07:27

全省第40座、武汉第12座 我省投资规模最大长江大桥动工

全省第40座、武汉第12座 我省投资规模最大长江大桥动工

湖北日报讯 (记者戴辉、胡祎、通讯员杨鑫)9月30日,我省投资规模最大的长江大桥——双柳长江大桥动工。该桥是全省第40座、武汉第12座长江大桥,由湖北交投集团投资建设,在鄂央企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参建。施工队伍国庆长假弃休,工地钻机轰鸣。截至10月8日,新洲侧北主塔桩基首桩已钻进至平台以下100多米,长江对岸的华容侧首桩已完成钻孔、浇筑。

双柳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系新港高速公路过江通道,全长34.697公里,项目概算投资159.78亿元,建设工期48个月。新港高速公路主线采用全桥结构形式建设,设计时速120公里,途经武汉市新洲区、鄂州市华容区。双柳长江大桥作为新港高速项目全线关键性节点工程,主桥采用主跨1430米的双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一跨过江,桥宽50.5米,预计2026年建成通车。

据悉,新港高速公路双柳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为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G9906武汉都市圈环线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中近期重点建设的湖北省过江通道,对打造武汉都市圈快速通道、推动武鄂黄黄一体化乃至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显示,1000多公里的长江湖北段,自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至今,已先后建成38座长江大桥,加上已经在建的燕矶长江大桥和刚刚开工的双柳长江大桥,集齐斜拉桥、悬索桥,双层公路桥、公铁两用桥等多种类型,在江面上架起一座“桥梁博物馆”。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武汉这座大桥建成后,震惊世界,外媒争相报道称“中国已经崛起”

武汉这座大桥建成后,震惊世界,外媒争相报道称“中国已经崛起”

武汉,作为是一座“桥梁之都”,有“桥梁博物馆”之说的山水之城,这座城市的跨江桥梁之建设、之数量、之宏伟……令人叹为观止,敬佩不已。

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就坐落在武汉,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之美誉,而那句响亮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也是因它而生。

自我来到武汉,虽无数次从桥上路过,但都是坐在车里,飞快的速度令我无法更深切地去体验这座大桥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我与武汉之间逐渐熟络的同时,我发现,初来武汉,可以不去登黄鹤楼,但一定要去走一走这座大桥。

它在武汉之旅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但凡走过武汉长江大桥,不论是从武昌走到汉阳,还是从汉阳往来武昌,人们对它的赞赏络绎不绝。

今天的武汉,已拥有11座长江大桥,是全国除了重庆外拥有长江大桥最多的城市。

1957年10月15日,当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的时候,武汉就注定了它的非凡创造。

为此,《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社论《伟大的理想实现了》。

社论中提到:“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使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成一气,使南方铁路干线同北方铁路干线连结起来,使大江南北的运输从此畅通无阻。这对于全国范围内的物资交流,对于武汉地区工业基地的建设,显然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是的,历史也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而那“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当今天的我们漫步在桥上,看着滔滔东去的长江水,将武汉三镇隔离开来,眼前的武昌,与汉阳、汉口虽隔江相望,但紧密结合,亲密无间。

站在桥上,三镇风光就在眼前,蛇山之巅的黄鹤楼、龟山之巅的龟山电视塔如此醒目。即便是不去登黄鹤楼,也可见其风采。

当我看着江水浩浩荡荡往东去,当身后的车水马龙不断呼啸时,不由赞叹,这座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不仅是连接了中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极大程度提升了武汉的发展。

对此,不禁想起时任鄂督张之洞这个人物。张之洞与武汉之间的关系,可谓“相互成就”。对于张之洞在武汉的成就,最大的功成莫过于是汉阳造、创办学堂等。

但还有一点,那就是提出在武汉长江之上建桥的人,也是他。

在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张之洞就曾提出在武汉的长江流域之上修建一座铁桥,但财政资金不足而耽搁。次年,张之洞又提出修桥的事情,但因他被调离武汉,修桥的事情再次被搁下。

到了1910年,也就是清宣统二年,又有人提出修桥,据资料显示是美国方面有关人员提出,但还是因为钱的原因而不了了之。

1911年,时任清廷邮传部大臣盛宣怀曾与德国银行签订协议,贷款100万美元,用于武汉建设跨江大铁桥。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建桥的事情再次耽误,而这也是清末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动议的最后一次记载。

1913年(民国2年),在詹天佑的支持下,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现北京大学)工科德国籍教授乔治·米勒带领夏昌炽、李文骥等13名土木门学生,到武汉对长江大桥桥址进行初步勘测和设计大桥的实习。

但修桥的事情并没有因此就落实。

1929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桥之事又被提议,但还是由于建桥耗资巨大而无下文。

1935年,由于粤汉铁路即将全线通车,武汉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理位置,平汉、粤汉两路有必要在此连通,但建桥方案依旧被搁置。这一次无关资金,而是武昌、汉阳两岸引桥工程极其困难。

1949年9月,一份《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提交给了中央人民政府,并通过了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议案。

1950年初,“武汉大桥测量钻探队”正式成立,进行大桥筹备工作。

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动工兴建。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运营。

纵观武汉长江大桥的历史过程,它既充满了“坎坷”,也是相当“神速”。

这座预计4年完工的武汉长江大桥仅用2年就竣工了。据网传资料显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震惊世界,外国人争相报道,称赞中国已经崛起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驴友联盟